曹公圳功成之後,如《鳳山縣采訪冊》所載:「自是而後,踵行者眾。鳳山水利之興,實肇於此。」[1]林樹梅也提到「於是縣北遠鄉亦以次修塘鑿井事聞。」也就是日後的曹公新圳的開鑿。而曹謹在鳳山水利完成之後,曾寫信通知林樹梅並感謝他。如果熊一本真對鳳山水利有一點點的貢獻,應該只是重濬蓮池潭,非曹公圳的興築。下淡水巡檢胡鈞在〈重修蓮池潭碑〉云:
邑舊治黌宮前有潭,先時產蓮華甚盛,潭因以名。廣袤五里許,天生泮水也;文風之秀,甲於臺郡。康熙間,邑侯宋公因其利而導之,築隄開堰,得灌課田三千餘畝,旱澇有備,歲獲常稔,利溥矣哉。鈞於戊戌冬調蒞茲土,見文教光昌而科第恆鮮,田塍交錯而豐歉靡常,究厥由來,歲久填淤,荒而不治。有潭之名,不獲收潭之益矣。夫天生五材,水居其一,亦猶文之有瀾,瀾富而文自旺;財之有源,源通而財自裕。古人勤力溝洫、穿渠濬川,苟有利於民者,雖竭胼胝而不憚。況此潭之濬,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畏難乎?爰與紳士父老商酌重濬,而郡尊熊公、邑侯曹公適因溪事查勘來臨,殷然以重修為己任,檄鈞督率其事。鈞不敏,身先士民,不辭況瘁,躬親畚築,而士民等亦奔走恐後,說以忘勞。其桃濬之費、淺深之宜,一遵二憲規書。閱五旬,而厥功告成。斯役也,殷殷然勖鈞以濬之法者,熊公、曹公也;欣欣然助鈞以濬之力者,紳士、農民也。自茲以往,行見文風翔洽,實由此潭之澄泓;科甲蟬聯,亦因此潭之洋溢。而禾麻挺秀,覺霑溉之無窮;蜃蛤兼饒,見滋生之不息。鈞亦何幸而得與於斯舉也!爰伐石而為之記。併刊善後事宜八條於版,以垂永遠云。
[2]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府周元文和知縣宋永清巡行蓮池潭,因年歲久遠,淤泥壅塞,百姓們想疏通,並商議開圳築壩,以便灌溉興隆莊的田地。但必須耗費無數錢財,於是宋永清出粟一千二百石,借貸於百姓。如鄭應球所云:「侯慨然出粟千二百石以貸民,鳩工興作,填岸鑿渠,淤者瀹之,塞者通之,計長千三百丈,費金四百有奇,而蓮潭灌溉之利遍興隆莊矣。」[3]宋永清亦不敢主導開圳築壩,只敢開倉借米糧於百姓。
日治時期蓮池潭
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署下淡水巡檢胡鈞,見蓮池潭「歲久填淤,荒而不治。」原本想與紳士父老商議重新疏濬,剛好熊一本與曹謹因曹公圳的事前來查勘。曹謹認為蓮池潭的疏濬是自己的責任,於是飭令胡鈞督導重濬蓮池潭。歷經五個月而功成,胡鈞謙虛認為功成原因「濬之法者」是出自熊一本和曹謹,「濬之力者」是紳士和農民也。由重新修濬蓮池潭,已經可看出蓮池潭缺水問題嚴重性,因而後來新築的曹公新圳,便引圳水至蓮池潭。
曹公新圳是曹謹是在離任前,命歲貢生鄭蘭和附生鄭宣治興建,而原因如《臺灣通史》所載:「已而大旱,溉水不足。復命貢生鄭蘭生、附生鄭宜治曉諭業戶,捐資增鑿,別成一圳,名新圳,而以前為舊圳,潤田尤多。」[4]因為鳳山北部大早的關係,先前林樹梅規劃鳳山水利時就曾經告訴曹謹:「其自西南興隆里至埤頭,皆乾燥地,農力亦惰,年僅一稔,雖有埤圳,均屬汙潦之瀦。」[5]當時曹謹命胡鈞疏濬蓮池潭,但如果天不降雨,仍然是有缺水的問題。林樹梅曾向曹謹建言,埤塘「但知全任天工,不復少加人力,豈皆無水可引哉?」[6]所以當鳳山北部大旱,而曹謹因陞任淡水同知,已無法親起督建。他交待歲貢生鄭蘭和附生鄭宣治將圳水引到公爺埤、草潭埤,而到達蓮池潭。
已為工廠圍牆的曹公新圳入水口(作者攝)
鄭蘭負責草潭到蓮池潭,而鄭宣治在開鑿新圳公圳由九曲塘到下草潭埤,因積勞成疾,病逝前囑託其弟增生鄭宣孝完成開圳的任務。因為鄭宣治去逝,他又是赤山的士紳,於是出現了曹謹破壞了赤山的龍喉穴等傳說。曹公新圳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開始興工,於二十四年(1844年)完成。最大的功勞者當屬於鄭蘭和鄭宣治、鄭宣孝兄弟。如同林樹梅所云:「樹梅嘗以菲材,佐興水利,於是縣北遠鄉,亦皆效法修塘、鑿井,通邑長無水旱之虞。」[7]新圳效法舊圳而建成,仍命名為「曹公新圳」。曹公新圳共四十六條,計溉田二千零三十三甲 [8],有別於舊圳。
蓮池潭附近的曹公新圳 (作者攝)
左營蓮池潭 |
[2]《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碑碣〈重修蓮池潭碑〉。頁385~386。其碑「在舊治天后宮右壁,高三尺六寸,寬一尺六寸,正書十五行,行三十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九月穀旦,調署興隆分司昆陵胡鈞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