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圳埈成180週年紀念集』《曹謹治臺功績》(一)
一、出身背景
(一) 家世背景
(二) 中州解元
(三) 大挑一等
一、出身背景
(一) 家世背景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改為謹,字懷樸;號定庵。在臺灣被尊稱為「曹公」。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圖1- 1‧1- 2沁陽曹氏神主牌位抄錄片第1枚‧三世祖履歷。[6]
(二) 中州解元
嘉慶九年(1804年)七月,安徽歙縣人鮑桂星典充河南鄉試正考官,隔年十月提都河南留學政。清代的科舉制度,考試分爲四個階段: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嘉慶十一年(1806年)九月。河南學政鮑桂星巡行來到懷慶府河內主持童試院考,曹謹亦參加該次童試科考。鮑桂星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曾在詩中提及「曹瑾,弱冠,善詩賦才。」[7]科考之後將他帶往開封的學使署中讀書,並親自講授。雖然善詩賦才,曹謹卻少有著作留存,將所有心思都留心於政事。
圖1- 3‧1- 4‧1- 5曹謹的恩師鮑桂星‧鄉試座師朱士彥‧鄉試座師陳壽祺。[8]
嘉慶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河南鄉試,主試官朱士彥。朱士彥,字修承,江蘇寶應人。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正科
(三) 大挑一等
清代會試三年一次,每逢辰、未、戌、丑年之二月份考試,在京師舉行。集全國舉人赴京會試,故曰:「會試」,亦稱「禮闈」。亦曰:「春闈」。嘉慶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河南鄉試之後。十月鮑桂星卸學政,帶著曹謹、張調元一同返回北京述職,並參與隔年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會試,兩人皆未上榜。之後再接再勵多次應試禮部會試,卻屢屢的失敗;在他中舉後計有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嘉慶十四年(1809年)己巳恩科,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他五上公車,最後終卻未能上榜。
圖1- 6北京貢院明遠樓及考棚。[11]
「舉人大挑」是清朝為謀疏通舉人出路之法,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始定大挑制度。大挑六年一次舉行,取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挑取一等以知縣用,二等用學正、教諭。意在使舉人出身有較寬廣的出路。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會試之後,曹謹參加舉人大挑。當年大挑各省舉人於挑定一等人員內揀發河工本部。[12]是否有上河工本部,尚無其他史料證實,最後仍以大挑一等籤分直隸知縣。[13]
[1] 《左海全集十種》,《絳跗堂詩集》卷五〈贈河內曹生懷樸解元謹二首詩〉。頁二十六。
[2] 《紅杏山房詩鈔》〈南行草〉〈聞曹懷樸(謹)、鮑子堅(庚)縱酒,慨然有贈,兼呈程雲芬庶常(恩澤)〉頁三。詩中云:「曹子北堂尤可憐」並註云:「其母孀守。」
[3] 《丁卯鄉試錄》〈丁卯齒錄~河南〉。頁十二。又〈沁陽曹氏神主牌位片〉。內容載:祖「顯周」為「顯福」;〈沁陽曹氏神主牌位抄錄片〉第2枚載:「皇清特贈功迪郎顯祖考曹公諱顯福字貴廷神主」。
[4] 《丁卯鄉試錄》〈丁卯齒錄~河南〉。頁十二。又〈沁陽曹氏神主牌位片〉。內容載:父「來鎮」為「鎮」;〈沁陽曹氏神主牌位抄錄片〉第2枚載:「皇清國子監太學生顯考曹公諱鎮字定遠神主」。
[5] 《丁卯齒錄》〈河南〉。頁十二。
[6] 〈沁陽曹氏神主牌位片〉曹謹七世從姪孫曹世來收藏。陳怡霖攝‧《丁卯鄉試錄》。
[7] 《平原縣志》。頁331~332。按此時尚未更名「曹謹」,故鮑桂星仍用「曹瑾」。
[8] 《清代學者像傳》‧《滄浪七友圖》‧《清代學者像傳》。
[9] 《鄭縣志》卷十。頁756~757。
[10] 《張調元文集》下冊〈佩渠文集〉後集〈賞戴花翎即補海疆知府福建淡水廳同知曹君事狀〉。頁87。
[11] 《北京名勝》(1906年日本山本讃七郎拍攝)。
[12] 《清仁宗睿皇帝實録》卷之三百二十八。(鈔本)
[13] 《新竹縣采訪冊》(合校足本)卷九〈請祀名宦祠原案履歷事實〉。頁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