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曹公圳埈成180週年紀念集曹謹治臺功績》(四)


(治安海防

﹝一﹞編保甲練壯勇行清莊

﹝二﹞蓋望樓建礮臺濬濠溝築土牆

﹝三﹞修官舍、備火藥、捐軍械

﹝四﹞禦英增土城

議練兵裁營兵

罷礮臺

﹝七﹞破英艦

﹝八﹞誘英船

﹝九﹞不爭功‧不諉過

 

() 治安海防

 

﹝一﹞編保甲練壯勇行清莊

   

    曹謹初抵鳳山時,由於響應沈知事件的鳳山賊首劉藍尚未被捕獲。他首先設廠平糶米價,又施醫藥、撫育百姓如家人;對盜賊加諸於百姓的苦痛,先「弭盜」安撫良民之心。採取「清莊聯甲」的制度。幕僚林樹梅提出了編保甲」、「練壯勇、「急捕務」、編保甲…..等建言。早在直隸寧津曹謹以「行清莊」、「聯莊法」等方法是捕捉盜賊的良策。但是要實行清莊聯甲制度就必須團練鄉勇來執行。

    曹謹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一月二十六日抵達鳳山上任,沈知事件的匪徒鳳山劉藍及石大山尚未被捕獲,即行清莊聯甲」,緊急招募鄉勇,交由並囑咐將門子弟出身的林樹梅,負責團練並且操練鄉勇。並「擬練士簡捷法,俾操習之。」林樹梅參考古陣法,認為戚繼光的鴛鴦陣法最適宜,東南深山大澤。認為軍隊與鄉勇的操練有所不同,將帥奉命,兵權在握,有功則賞,有罪則罰,紀律森嚴,可為勁旅。而招募鄉勇,都是同鄉同輩,親朋好友,即無統率的威嚴,又難以賞罰建立軍威,雖有簡捷遺法,難以成為勁旅。[1] 

 

1- 52戚繼光的鴛鴦陣法。[2]

 

曹謹深得民心,且信賞必罰。加上林樹梅操練的鄉勇,素稱精良。鳳山賊首劉藍熟悉內山小路,如果逃往內山之中將難以捕獲。在不到半個月便捉到賊首劉藍[3],曹謹欲上列林樹梅為首功,林樹梅卻辭謝不居功。[4]

1- 53戚繼光的鴛鴦陣法。[5]

 

    鳳山除捉獲劉藍之外,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嘉義縣水堀頭(嘉義縣水上鄉)的地方,忽然豎起一面紅旗,寫有「張添遜謀反」字樣。鳳山縣匪徒張貢等數十人起義謀反。[6]曹謹聽聞,即會同南路營參將余躍龍帶兵丁二百名及所團練鄉勇共一百名,前往查辨,即時剿平,共捕獲盜賊五十九名。丁日昌在請祀名宦祠奏云:「值臺灣歲歉多盜,鳳山縣又旱,大府令治鳳,下車日甘霖大降,民得布種,乃修城掘濠,建礮臺、行保甲、練壯勇,翦除岡山首從各逆。」[7]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二十六日,曹謹在鴉片戰爭廈門失守之後,到任淡水同知。據〈曹君事狀〉載:「君以二十一年(1841年)秋蒞任,當廈門失事之後。即清保甲團鄉勇為禦侮之備。」[8]他採行鳳山清莊聯甲」的制度,淡水亦採取團練鄉勇,一方面捕盜,另一方面作為抵禦英夷之防備。他並採取一連串的防守措施,作為積極備戰的準備。由於淡水廳的海岸長,為防英船入侵,他在淡水各個海口囊沙為之防堵,又採取鳳山時團練鄉勇之法,作捍禦英人之計。猶恐防備不周全,按月查點,每名賞錢百文,壯丁充鄉勇者,仍命令「日治己業,夜習鎗棍」[9]有事傳呼即至如同寓兵於農的政策。在鳳山團練鄉勇人數達三千人,精勇二百名。[10]淡水廳的團練人數未載於史冊,也應不下於此數。

1- 54淡水廳境圖[11]

 

團練鄉勇可安內,亦可攘外,他「治民主寬,而治盜主猛」[12]欲借有為之手段,減輕百姓之痛苦,所以他曉諭各地士紳耆老,以仿傚鳳山操練之法,團練鄉勇以禦賊寇。在淡水「前後擒獲盜匪陳我等一案、江評等一案、蔡飯等一案,計數十名解郡,或梟示,或發遣,海寇聞風遠遁,瀕海始得安居無慮。」[13]在鳳山、淡水施行團練鄉勇以禦賊寇,安內攘外,獲得一定成效。

清莊聯甲制度,雖是良善之策,如要成效良好,如何清除隱匿的盜匪,是重要的關鍵。如何消弭鳳山的隱匿盜賊,林樹梅在「急捕務」為曹謹建言,認為臺灣入清朝版圖,奸民作亂共有十四次,其中鳳山就占了九次之多。餘孽未能及時消滅,久而久之,小賊成了賊首,是鳳山盜賊盜賊猖獗的主要原因。他提出以盜治盜,較派官兵捉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亦認為營兵與縣役常常為捕盜而爭功,認為「文武和衷」,也就是縣府和營兵同心協力是捕盜成功的第一要務。並且提出緝捕盜賊的要旨是「勤、速、嚴」三項能完成實施,盜賊自然無法逃脫。[14]

 

4- 1林樹梅《清莊記程》云:「連過兩溪,望旗尾,山形似刀鋒火焰,奇醜萬狀。」[15]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七日到十三日,曹謹會合南路營參將余躍龍一同巡行諸莊,稽查保甲,林樹梅亦身著軍裝跟從二人巡行清莊,並寫下了《清莊記程[16]。他們共巡行於鳳山港東、港西、維新、長治、仁壽、觀音、興隆……等里。林樹梅談談到此次巡行的斬獲。由於團練鄉勇並巡行清莊的的舉措,有先有鎮壓威嚇,成效明顯。認為自此以後村莊盜賊將漸漸平息,是曹謹治理教化所至亦是清莊的舉措,能使盜賊心生恐懼。[17]曹謹治理鳳山期間,在張貢事件後,再無出現大規模的起義謀反,搶擄殺人事件。林樹梅在〈書曹懷樸明府事〉也談到曹謹鳳山團練鄉勇的成果。云:「練鄉勇擒盜賊百十輩,投首自新者數十人;自是奸匪震懾。」[18]

 


﹝二﹞蓋望樓建礮臺濬濠溝築土牆

 

鳳山自林爽文事件後,縣治由舊城遷往埤頭新城,新、舊城之爭不斷。曹謹在初抵鳳山時,憂慮新城無法守護百姓。林樹梅在「修城池」[19]就建議埤頭只要補竹圍密,增建城門樓、築礮臺、開濬濠溝,纍土為城。優於遷往舊城。林樹梅寫有〈鳳山縣新舊論〉[20],為曹謹深入分析兩城的優缺點。埤頭位於的交通孔道,往鳳山各里的里程數均較相等,交通便捷。最主要的原因是埤頭城內的戶口數一千二百餘,人口上萬人以上,百姓殷實而富足。加上埤頭城附近村莊有數十個,所以埤頭百姓在舊治石城完工後,即使是舊治有堅固的石城保護,百姓還是寧願選擇插竹為城的埤頭,而不願遷回左營舊城。

 

 

       1- 551- 56左營鳳山舊城東門鳳山新城東門(朝陽門)[21]

 

   

林樹梅即再寫〈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22]為曹謹分析如何補強鳳山新城的防禦措施。林樹梅認為城牆的興建目的,是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危。濠溝是為了保護城池;望樓為了提供瞭望以預知敵人的動靜;礮臺則是為了抵禦賊寇。新城是「三者不備」、而舊治石城是「備而不審形勢」,等同於有了石城,而無防備。由於曹謹「關切民依,夙夜求所以保障斯土。」曾數度詢問於林樹梅,他懼怕辜負曹謹的美意所以就「宜補」、「宜建」、「宜鑿」論定次第。

 

林樹梅向曹謹分析建議建望樓六座,延續吳兆麟時代的舊有名稱,外城北門(郡南第一關)大東門(朝陽門)、西門(景華門)、南門(安化門)北門(平朔門)。加上現存的小東門(同儀、東便門)。並建議興建礮臺五座,今日存的礮臺分別為平成、澄瀾、訓風三座礮臺加上名為「迎恩」的礮臺門額。但礮臺數目與《鳳山縣采訪冊》記載有六座礮臺並不相符缺少了西北隅少一座礮臺。[23]。林樹梅又建言以「五門周匝,凡九百八十一丈三尺;北門外吊橋頭隙地,環圍月城(郡南第一關)三百六十丈,統計一千三百四十丈有奇。」[24]曹謹挑濬濠溝,挖掘濠溝的土,立刻堆疊成築為土牆,於是新城有了一千三百四十丈的土牆。

林樹梅提出濠溝如何鑿濬濠,溝濬深以三丈為度,濠溝並且多栽荊棘,以防潰決。可引東北城外,柴頭埤之水注於濠溝之內,可使濠溝水流不乾。匯流於東南角啟閉,合於溪入海。並以礮臺防守閘門,使賊不得擅自啟閉。[25]之後曹謹有心想興建鳳山水利時,林樹梅又建議引圳水入柴頭埤,再注入於埤頭城的濠溝內。[26]認為鳳山新城經曹謹補栽竹,蓋望樓、建礮臺,濬濠溝,築土牆之後與舊城的石城,安全堅固上已無所差別了。

 

1- 571- 58鳳山新城小東門(東便門) 平城砲台。[27]


﹝三﹞修官舍、備火藥、捐軍械

 

    除修新城蓋望樓、建礮臺、濬濠溝,築土牆之外,曹謹針對新城殘破或老舊的官署進行重修。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事件之後,鳳山縣縣署開始移至新城,為嘉慶九年知縣吳兆麟建。道光十八年,曹謹再重修一次。當時因引舊圳的水入埤頭城,所以曹謹增建水心亭,以方便檢驗圳水之多寡,做為事先防禦災害的發生。又重修在縣署左側的典史署。

 

1- 59鳳山縣縣署。[28]

 

    曹謹更為鳳山火藥庫添置火藥。[29]咸豐三年(1853年)林恭事件,林恭偽裝成義民,鳳山因而淪陷,並非新城不堅固被攻破。當時署鳳南路營參將曾元福,見城內四處都是賊冦並佔據衙署、掠刼倉庫、縱獄。於是曾元福心念火藥庫要緊,固守火藥庫當時火藥庫,被林恭率眾屢攻不破,如果被林恭所奪,後果將難以收拾,此次事件曾元福「不特保郡城,兼保全臺」。《鳳山縣采訪冊》雖未載曹謹修火藥庫,就其堅固性而言,當與埤城無異。火藥庫「環植刺竹,外濬溝渠。」引圳水保護火藥庫,雖然圳水後來被林恭「截水灌壞」火藥庫,但始終未能攻破。[30]試想鳳山新城的堅固,應該也是如此吧!

 

1- 60鳳山新城。[31]

   

曹謹所「捐置軍械火器,為備歷年操練」,火藥數量能此龐大,並充備他離開鳳山十多年,仍為鳳山士兵、鄉勇操練之用。如唐壎所云:「庫中火藥數萬斤、礮位槍械無算」[32]能購置如此的火藥,為鳳山防禦之用,為了保障它的安全,「環植刺竹,外濬溝渠」是為必要的堅固防守,曹謹為鳳山新城的安全,不特蓋望樓、築礮臺、濬濠溝,建土牆,還貯火藥數萬斤、礮位、槍械無算,能以最少的經費達到鳳山新城的最高的安全,真可稱得上是用心良苦。後又引曹公圳水入濠溝,以灌溉農田。真可謂是民生、經濟、國防安全三者兼備。如非曹謹的廉能誠之心,加上林樹梅精心的謀劃,難有如此的成果。

 

 


﹝四﹞禦英增土城

 

曹謹在鴉片戰爭廈門失守之後,到任淡水同知除了在各海口囊沙為堵之外,又積極團練鄉勇,以防範英夷入侵,更加強淡水廳城的防護。曹謹上任之初,也憂慮淡水廳城是否可堅固防守?如同對鳳山新城的憂慮。因淡水廳城距海口僅十里,於是他採用築鳳山新城之法,增蓋淡水廳外圍土城。增建土城高一丈,周圍共長一千四百九十五丈,共建八門,分別由新竹的林、鄭二大家族督建。林家建東門,鄭家負責南門和北門,西門則由曹謹自己捐建。此外在城外種植竹子,並且濬深濠溝,利用濬深的濠溝可以灌溉農田,讓城鄉老百姓均能獲得利益。[33]

 

1- 61淡水廳城、外土城。[34]

 

    這個「兼容並蓄、面面俱到」方法。如同鳳山新城挖濠溝,築土城,[35]先是引圳水入柴頭埤,再導入埤頭城的濠溝,濠溝兼可灌溉農田。曹謹將此法亦應用於淡水廳的土城外濠溝,既可以防衛,又兼可灌溉外城附近的農田。雖然灌溉面積多大不得而知,卻再度印證曹謹對於百姓的民生經濟用心良苦。


議練兵裁營兵

  

    鴉片戰爭時,為防範英夷入侵。當時艋舺、竹塹兩營防夷的營兵驕縱怠惰,虛耗經費,時常鬧事。曹謹認為不僅浪費百姓的血汗錢,又無能力保衛人民。於是他上書臺灣道姚瑩「以北路海口防兵不能得力,請停給防夷經費,專用鄉勇。」[36]姚瑩認為曹謹能得民心,善練鄉勇,又善駕馭義勇。如果罷防夷兵,專用鄉勇時,鄉勇反成為驕勇,同時可能成了亂賊。

   幸好曹謹的〈鳳山縣曹謹稟道憲籌議練兵稿〉有留傳下來,內容可了解曹謹的想法。前臺灣道劉鴻翱、總兵達洪阿議定練精兵六百名,每年須費犒錢二萬五千餘緡,由道、府、廳、縣捐助其半,其餘由達洪阿自行捐辦。周凱繼任臺灣道時舊事又重提,周凱亦是一名循吏,事關府、廳、縣公帑,所以他亦不敢擅自決定,所以請下屬酌議,只有剛剛上任鳳山知縣的曹謹,上書反對

 

    

1- 62艋舺參將署圖《淡水廳志》

 

曹謹認為練兵的財物由各府、廳、縣籌措,有事發生時,卻不能共享練兵的效用,不免重蹈精兵之危。[37]他對所練的鄉勇深俱信心,且云:「兵能勝壯勇乃為精也。」[38]曹謹提出的解決之策為,當時練兵六百名,已達三年,應就現在所練的精兵當中,選擇年輕力強、技藝嫻熟的,安插在南北各營中。讓他們輾轉相互教導所學習的技能,使全台各處都有重兵防守。一萬二千餘人都可成為勁旅,可省去二萬三千餘貫的浪費。

 

1- 63竹塹遊擊署圖《淡水廳志》

 

    但此議不為達洪阿、姚瑩接受。艋舺、竹塹防夷營兵驕縱怠惰,虛耗經費,時常鬧事時。曹謹認為不僅浪費百姓的血汗錢,又無能力保衛人民。於是他上書姚瑩「以北路海口防兵不能得力,請停給防夷經費,專用鄉勇」,卻遭臺灣道姚瑩「嚴批駁飭」。[39]但姚瑩解決之策,是採用加錢給糧,「吾思有以結眾營兵心,正賴防夷經費優給之,於常得錢糧有加,彼亦人情也,恩惠既及,乃可受吾驅策。」認為如此防夷兵就能為他所用。而姚瑩不思加以改革或加上整頓軍紀,只是以優給防夷經費,加錢糧,來籠絡防夷兵,認為就可以為他所用。相較之下曹謹不敢擅用百姓的血汗錢,卻是「有志無位,有可為,而不能為。」雖然有心改革,有志難伸。

 

罷礮臺

   

    鴉片戰爭發生時,當時身為鳳山令的曹謹與臺灣道姚瑩,對打鼓港設礮臺和募兵勇防守有所爭執。他上書建議打鼓港(今日的高雄港。)無須建礮臺和募兵勇防守,姚瑩對此反駁,認為「禦尋常土寇,尚有難恃」何況英軍。曹謹觀察打鼓港(打狗港)口的地形,認為英艦難以進入,所以認為可以不用設礮臺。

 

1- 64從外海看打狗港1884830[40]

 

    英艦難以進入打鼓港的原因,在清代的志書中,屢屢提到,打鼓港口的入口有暗礁名為「雞心礁」。[41]「雞心礁」會阻礙船隻的通行於港口內,成為另類天然屏障。認為大船不易進入打鼓港口,只要在敵人登陸時設埋伏攻擊之,不必耗費巨資設大八座,並且用士兵五十名加上募勇二百名共同防守礮臺,而且壯勇的人數還多於正規軍。曹謹的想法並非全然反對設礮臺,他並沒有反對東港設礮臺。

    在姚瑩未到任臺灣道時,曹謹早就在各莊團練壯勇,之後任淡水同知,建議廢艋舺、竹塹兩營防夷兵,專用鄉勇防守。但為均為姚瑩反駁,並以東漢,唐朝的藩鎮割據來形容。或許姚瑩身為臺灣道的角色與曹謹身為鳳山知縣、淡水同知的角色不同。對於事關國家公帑及百姓血汗錢是否用於刀口上,或許非常關心,也是一再堅持。當他晚年與摯友李棠階聊到英國入侵臺灣,當時心情慷慨激昴,所以摯友李棠階才會「勸其斂約」,可看出他有志難伸的心境。防夷兵無法保衛人民,或許才會力主以鄉勇來保衛自己的家園打鼓港設礮臺和募兵勇防守無積極成效,可看出他慎用百姓的血汗錢,亦不願任意加重百姓稅賦;也可證明曹謹的遠見及「不取決於民」之心。


﹝七﹞破英艦

 

    鴉片戰爭時,英國船艦數度進犯臺灣,其中臺灣取得三次的勝利,二次捕獲俘虜,皆發生在曹謹擔任淡水廳同知時。淡水廳海岸線北至雞籠,南至大甲溪。曹謹上任之初,即行保甲、團練鄉勇、囊沙為堵,作為抵禦英人入侵之防備。

 

 

1- 65雞籠港。[42]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十三日,英艦納爾不達(Nerbudda)號窺伺雞籠,放礮擊我方,毀兵房,遭參將邱鎮功放礮,擊中船桅,船觸礁沉沒。曹謹採行懸重賞「獲夷鬼一人者銀百兩」[43]。因曹謹深得民心,百姓認為他信賞必罰。所以當英艦納爾不達(Nerbudda)號船桅被擊,英人驚惶倒退,觸礁船破,英人紛紛落海時,鄉勇士兵踴躍爭先滅敵,共斬首殺白夷五人,紅夷五人、黑夷二十二人,生擒黑夷一百三十三人,並撈獲夷礮十門;姚瑩奏:「同知曹謹之親屬郝芝,帶領家丁,生捦黑夷五人。」[44]

 

4- 2萬人堆鼻海域。[45]

 

    九月初五日,不甘前次受辱的英軍,開著一艘三桅船艦,駛入雞籠港口外停泊;酉刻,英艦駛進萬人堆,先放二舢板欲探我方虛實,聲言要索還俘虜,每名願送洋銀一百元,居民均受約束,不加理會。[46]九月十三日辰刻,英艦駛入雞籠港,直撲二沙灣礮台,即遭我方開礮擊退至港外,三沙灣有英軍登陸,二人遭擊斃。二沙、三沙灣兩處兵勇住房,被礮火燒毀。

 

 

1- 661- 67雞籠二沙灣砲。[47]

 

    因在雞籠退英軍二次入侵中有功,曹謹被奏陞為「知府升用,先換頂戴。」外甥郝芝被賞「六品軍功職銜」[48]。鴉片戰爭結束之後噗鼎喳(Henry Pottinger)控訴臺灣鎮道妄殺遭風災難之夷人,臺灣雞籠、大安兩次保奏出力人員以及文武官員受到的獎勵,均遭到撤銷。曹謹雖被奏陞為知府先換頂戴亦被撤銷


﹝八﹞誘英船

 

除了在雞籠英夷船艦入侵事件時,取得勝利,曹謹並在臺灣中部的土地公港,採取引敵深入的策略,又再次取得勝利。英人前二次來臺,在雞籠均為臺灣士兵、鄉勇所擊退,心有不甘,決意報復。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二十六日,英國三桅洋船阿納(Ann)號入侵,欲入大安港,見我方兵勇眾多,無法得逞,退出外海。曹謹命粵人周梓以鄉音誘英船阿納(Ann)號的漢奸土地公港駛進,為暗礁所觸,遭我方兵勇奮力圍擊。君事狀「獲漢奸五人、白夷四十九人。」[49]所遭誘擱淺的阿納(Ann)號是英國武裝商船,原由舟山島開往澳門;船擱淺之後,曹謹誓眾曰:「若大身子當不得一炮子耶。」身先士卒親率兵勇前往,英人驚船破,船上人員均為兵勇所縛。[50]

 

 

1- 68淡水廳沿海礁砂形勢。[51]

 


﹝九﹞不爭功‧不諉過

 

鴉片戰爭後大清國與英國雙方簽訂〈南京條約〉(江寧條約);不久,英人援約索還臺灣俘虜。而臺灣僅遣還白人若干名,待獲悉大部分已遭處決,英使噗鼎喳(Henry Pottinger) 忿忿不平,以納爾不達(Nerbudda)號及阿納(Ann)在臺灣俱係因風災遭遇船難,「妄稱接戰俘獲,冒功捏奏」[52]控訴臺灣鎮道虐殺難民、乘危邀功。

 

4- 3清英雙方簽定《南京條約》。[53]

 

清代以臺灣懸隔海外,臺灣兵備道欽加按察使銜,得與臺灣鎮專摺奏事。經雞籠、土地公港之捷,臺灣飛章入告二次俘虜英夷事件,當時清廷以沿海諸省屢戰屢敗之餘,而臺灣二次捷報並直接上奏道光,道光皇帝非常高興,稱許達洪阿、姚瑩為「大揚國威,實屬智勇兼施,不負委任。」[54]達洪阿被賞阿克達春巴圖魯,姚瑩賞加二品頂帶。當時的二人盛氣凌人,認為「俘虜久羈非善策,請速誅之以絕內患。」[55]留駐鼓浪嶼的英軍聽聞,為之憤怒,以大舉報復恫嚇。閩浙總督怡良懼禍,亦令臺灣鎮、道,將俘虜全數解送內地,欲示德於英人,以消弭禍患。但姚瑩、達洪阿認為怡良示弱,仍奏請誅殺戰俘,以絕內患。姚瑩先是不顧友人泉州府知府沈汝瀚的規勸,更不聽怡良命令;執意誅殺戰俘,因而使得臺灣在鴉片戰爭中,臺灣官民二次所取得的勝利,被指為謊報戰功。

4- 4府城英俘被囚禁的穀倉。[56]

 

4- 5府城英俘被斬首的刑埸。[57]

 

    道光派遣閩浙總督怡良前來臺灣察訪,曹謹當時亦受怡良的調查和審問,在晚年曾向摯友張調口述英船入侵臺灣經過。[58]他所關心的是因為官吏、兵民所受的賞賜有所差別,並認為老百姓拚死殺賊寇,國家不應有所辜負。怡良看見臺灣鎮道等官員爭功諉過,獨獨只有曹謹一人關心為國拚死出力的老百姓,怡良不得不稱讚「是好男子!」、「真丈夫也」、「好漢!好漢!」

    曹謹認為英國船艦、大炮的性能較清軍優越,所以在大海中難與爭鋒。如果英人登岸,船艦、大炮便發揮不了,或許較有勝算。但重點是「平日沿海牧令,能信孚民真可制梃撻之矣。」如果官吏能得到沿海百姓的信任,提著木棍就可制服英人。但當時臺灣這樣的官員,或許只有他才辦得到,雖然說詞稍嫌誇張,但反應出:為政者若不為百姓所信服,縱有千軍萬馬亦難以制敵。所以「毋庸外示兵威」,土地公港「令漁船誘至」也應為曹謹誘敵成功的策略。



[1]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團練鄕勇圖說〉。頁275-276

[2] 《紀效新書》。『Wikipedia』。

[3]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參輯,第五十五冊,原出《道光朝月摺檔》,〈為續獲嘉義下加冬滋事各匪犯分別審辦及首要全獲地方安靜撤兵回郡事〉。頁483

[4] 《歗雲文鈔》(刻本)卷四〈再渡臺灣記〉。頁5

[5] 《紀效新書》。『Wikipedia』。

[6] 東溟奏稿卷之一〈審辦南北兩路謀逆結會匪徒奏〉。頁7-8

[7] 《新竹縣采訪冊》(合校足本)卷九〈節鈔禮部議覆奏〉。頁468

[8] 《張調元文集》,下冊〈佩渠文集〉後集,〈賞戴花翎即補海彊知府福建淡水廳同知曹君事狀〉。頁88

[9] 《新竹縣采訪冊》(合校足本)卷九,〈請祀名宦祠原案履歷事實〉。頁465

[10] 中復堂選集》,原出《東溟文後集卷四,〈臺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頁79

[11] 《淡水廳志稿》。

[12] 《新竹縣采訪冊》(合校足本)卷九〈請祀名宦祠原案履歷事實〉。頁467

[13] 《新竹縣采訪冊》(合校足本)卷九〈請祀名宦祠原案履歷事實〉。頁467

[14]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與曹懷樸明府條陳鳳山縣初政事宜書〉。頁26-27

[15] 《臺灣寫真帖》。

[16]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清莊記程〉。頁126

[17]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清莊記程〉。頁131

[18] 《歗雲山人文鈔》(刻本)〈書曹懷樸明府事〉。頁1

[19]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與曹懷樸明府條陳鳳山縣初政事宜書〉。頁33

[20]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鳳山縣新舊城論〉。頁82

[21] 《日本地理風俗大系》第十五卷臺灣篇。頁358 昭和六年六月四日發行。《Souvenirs de Formose et des Îles Pescadores/1896年。

[22]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頁92

[23] 鳳山縣采訪冊丁部〈城池〉。頁135

[24]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頁95

[25]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頁95-96

[26]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與曹懷樸明府論鳳山水利書〉。頁48

[27] 《鳳山郡要覽》 (昭和十一年版) 《高縣勝蹟》(58.06.30)

[28]  Formosa - Image Index

[29] 鳳山縣采訪冊丁部(附軍裝房、火藥庫、演武亭)〉。頁147

[30] 鳳山縣采訪冊丙部 地輿()〈溝渠(川類二)〉。頁59-60

[31] 《臺灣里堡圖》清嘉慶24年至道光9年間(1820-1829)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

[32] 鳳山縣采訪冊壬部 藝文()〈鄭邑侯克復鳳山縣碑記〉。頁413

[33] 《淡水廳志》卷三〈志二 建置志〉〈城池〉。頁44~45

[34]  清代竹塹城及外圍圖,即〈竹塹城土地利用圖〉(1899)原圖李正萍繪,請參考賴志章等撰著,《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頁101~102

[35] 《歗雲山人文鈔》(抄本)〈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頁95

[36] 中復堂選集》〈駁淡水守口兵費不可停給議〉。頁92~93。(原出《東溟文後集卷五)。

[37] 曹謹紀念集〈鳳山縣曹謹稟道憲籌議練兵稿〉。頁19~21

[38] 臺灣雜詠合刻-海音詩》。頁19

[39]中復堂選集駁淡水守口兵費不可停給議〉。頁92~93。》(原出《東溟文後集卷五)

[40]  Formosa - Image Index

[41] 重修鳳山縣志卷一〈輿地志、山川。附海道〉附錄。頁25

[42]  //Formosa - Image Index/

[43] 《張調元文集》下冊〈佩渠文集〉後集〈賞戴花翎即補海疆知府福建淡水廳同知曹君事狀〉。頁89

[44] 東溟奏稿》卷之二〈雞籠破獲夷舟奏(夾片)〉。頁33~34

[45] 《李仙得<<臺灣紀行>>

[46] 東溟奏稿》卷之二〈夷船再犯雞籠官兵擊退奏(夾片)〉。頁41

[47] 台灣諸景寫真帖》(1895)

[48] 東溟奏稿》卷之二〈查明雞籠夷案出力人員奏〉。頁70~74

[49] 《張調元文集》下冊〈佩渠文集〉後集〈賞戴花翎即補海疆知府福建淡水廳同知曹君事狀〉。頁89

[50] 《師友扎記》卷四〈閻遜之廣文一首〉。頁18~19

[51] 《淡水廳志》

[52] 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卷一〈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頁104

[53]  Wikipedia』。

[54] 東溟奏稿》卷之二〈逆夷復犯大安破舟捦俘奏〉。頁80~81

[55] 清史講義選錄》選錄九〈鴉片戰爭~臺灣俘虜事件。頁89

[56] 《李仙得<<臺灣紀行>>》。

[57] 《李仙得<<臺灣紀行>>》。

[58] 《張調元文集》下冊〈佩渠文集〉後集〈賞戴花翎即補海疆知府福建淡水廳同知曹君事狀〉。頁89

  『 曹公圳埈成180週年紀念集 』 《 曹謹治臺功績 》(一) 一、出身背景 ( 一 )  家世背景       ( 二 )  中州解元 ( 三 )  大挑一等   一 、 出身背景 ( 一 ) 家世背景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 改 為謹,字懷樸;號定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