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鳳山縣采訪冊》中的〈曹謹傳〉與曹公圳起源的探討 陳怡霖

曹謹宦蹟《鳳山縣采訪冊》手抄本
曹謹宦蹟《鳳山縣采訪冊》

曹謹,字懷樸,河南河內人,丁卯解元.道光十七年春知縣事。邑故多旱田,謹下車即巡田野,尋察水源至九曲塘淡水溪邊,喟然歎曰:是造物者留以待人力之經營也。於是,集紳耆,召圬匠,興工鑿築。公餘之暇,徒步往觀,指授方略,雜以笑言,歡若家人婦子。以故趨事者益眾。戊戌,功竣,凡掘圳四萬三百六十丈有奇,計可灌田三萬一千五百畝有奇.蓋由淡水溪決隄引水,於九曲塘之坳壘石為門,以時蓄洩。當其啟放之時,水由小竹里而觀音里、鳳山里,又由鳳山里而旁溢於赤山里、大竹里,環縣城,達署內,中建水心亭,水之消長,一望而知。在任五年,繕城郭,修衙署,勤聽斷;士涉訟庭,面斥不恕。去之日,祖餞者至數千人。咸豐十年,民思舊德,構祠三楹於書院東偏,每遇誕期,輒召梨園設酒醴以遙祝之(新輯)※「集紳耆,召圬匠,興工鑿築。」是召圬匠而非巧匠


        關於曹謹興築曹公圳的起因或緣由,目前所研究者大多引述《鳳山縣采訪冊》〈曹謹傳〉中曹謹所言:「是造物者,留以待人力之經營也。」另外還有熊一本的所撰的〈曹公圳記。某些研究者根據〈曹公圳記〉的內容硬將他解釋為是熊一本要曹謹建曹公圳,並且聲稱熊一本為「賢明的長官」。卻完全提不出熊一本賢明的政績。但事實上這些研究者的說法與筆者的研究並不相符。
    曹公圳的起因起源,根據《鳳山縣采訪冊》〈曹謹傳〉的記載:

道光十七年春知縣事。邑故多旱田,謹下車即巡田野,尋察水源至九曲塘淡水溪邊,喟然歎曰:「是造物者留以待人力之經營也」。於是,集紳耆,召圬匠,興工鑿築。公餘之暇,徒步往觀,指授方略,雜以笑言,歡若家人婦子.以故趨事者益眾。....[1]


               
 林樹梅一路跟隨曹謹由福建來到臺灣,並記下行程。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六日(1837111)先是抵達泉州蚶江,越五日拔碇掛帆,離臭塗澳渡海來臺灣,目標鹿港。將經波折,道光十六年的除夕夜(183724)。曹謹與林樹梅一行人終於抵達番仔窪(芳苑)停靠。[2]在道光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183732曹謹到任鳳山知縣。


清代鳳山縣衙

          根據林樹梅在〈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有云「濠深三丈為度,引城外東北柴頭埤之水灌其中,雖旱不乾,乃為長計。」[3]當時沒有林樹梅有引圳水入柴頭埤因此尚未有曹公興築的概念,因此林樹梅並未建議提要引圳水入柴頭埤,再環繞於埤頭城(鳳山新城)。

鳯山新城-東門《臺灣寫真帖》

       但林樹梅在〈鳳山縣新舊二城論〉未尾的自記中提到,在他寫完此論呈於曹謹時。不久臺灣道周凱恰好來到鳳山巡勘,亦呈於臺灣道周凱,周凱讀了此論之後,才下令曹謹修築鳳山新城。[4]之後林樹梅才再寫〈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之論。周凱來鳳山巡勘的原因,道光十六年1836年)秋,臺灣各地因乾旱而缺糧,周凱下令各縣廳設廠平糶廠,他首先來到鳳山的巡勘:

台鳳嘉三邑平糶章程籌商安善,至三月中旬完竣。臣即于二十日由郡起程,先赴南路鳳山縣地方巡查,至極南之水底、枋寮而止,隨即折回郡城。[5]

所以道光十七月三月底,周凱來首站來鳳山巡勘,顯見當時曹公圳尚未有興築的概念。而《鳳山縣采訪冊》認為「邑故多旱田,謹下車即巡田野,尋察水源」應是方志慣用的寫法,形容為政者積極於政事。而所提到「邑故多旱田」也非如某些研究者解讀認為當時的鳳山只有旱田,沒有水田。應是認為當時的鳳山有很多田地如遇久旱,便無法耕種而成為旱田。林樹梅提到「執事憫民田久旱,躬祈雨,先定其心,復思興建水利,為一邑謀久遠,此仁者之用心也。」[6]認為曹謹為何會興築曹公圳的原由,是他憂慮治下鳳山平原百姓如果久旱不雨,便無水可灌溉農田,所以才要興築水利。
下淡水溪 // Taiwan Pictures Digital Archive//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曹謹到了九曲塘下淡水溪(高屏溪)邊喟然歎曰:「是造物者留以待人力之經營也」。可惜的是,當時身為曹謹幕僚的林樹梅在其著作中,並記載曹謹有講過這句話。但這句話後來被引述成為曹謹為何興建曹公圳的經典話語。

       至於《鳳山縣采訪冊》中的「集紳耆,召圬匠,興工鑿築。」這句「召圬匠」,是招砌磚、蓋瓦泥水匠的意思,後來有可能被誤看或誤認為是「召巧匠」。於是出現了小說《鯤島逸史》中「曹公乃召巧匠楊號者。」[7]於是虛構人物「楊號」從此被報紙、研究生、學者、高雄農田水利會等說成是曹公圳的設計者。而史書上有「楊浩」是設計者的說法,原出於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舊圳開鑿之設計是任用五塊庄楊浩,監督三十五人。……[8]由於「楊浩」從未見於清代臺灣史冊,尚待其他史料查證。「楊浩」會出現於鄭坤五的小說《鯤島逸史》,或許是鄭坤五曾聽耆老曾談到設計者是「楊浩」.......,或是他有看到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一書中的記載,因而創造出同音不同字的小說人物「楊號」,因此「楊號」決不能當作正史人物來看待。


鄭坤五的臺灣鄉土小說《鯤島逸史》(陳怡霖收藏、)


   另外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志》認為曹謹興築水圳的起因,是受到宋朝單鍔的影響:

按曹謹之此等經綸,似從宋單鍔之吳中水利書(本文收於《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五)項下,且附記之曰:「鍔,嘉祐五年進士,存心水利凡三十年,軾為其錄書進朝,未果行。書中有:蓋古之賢人君子,大智經營,莫不除害興利出於人之未到,後人之淺謀管見,不達古人之大智,顚倒穿鑿,徒見其害,而莫見其利。」等語。)有所發明。蓋由曹謹早對宋儒學說造詣甚深,並實行其經綸之成績推之,乃有足可肯定之。[9]

由於伊能嘉矩並未言明,如何得知曹謹對「宋儒學說造詣甚深」的由來。曹謹因在直隸威縣、平山二次失察邪教,被議在京時,對於理學思想的躬行實踐,以及後來取士、授業都留心於實用之學,他應知水利。雖然《鳳山縣采訪冊》有提到「徒步往觀,指授方略」但他不可能如單鍔專心研究水利,也未必如人所稱是「水利專家」。否則何來的「楊浩」、「楊號」是設計者的說法?他倡建的曹公圳,是清代臺灣官方主導,唯一興建的大型灌溉水利系統,曹公圳的貢獻,是他能超越清代臺灣所有政治人物的主因之一。
   
 
曹公舊圳入水口臺灣回想
    
    由《鳳山縣采訪冊》寫曹謹的列傳、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志》中,曹謹的宦績,都幾乎只用了熊一本的〈曹公圳記〉。[10]可看出過往曹謹史料的匱乏,尤其是曹公圳如何興建成功的疑問?以致於小說《鯤島逸史》中的人物「楊號」或「尤守己」才會成為研究者口中的正史人物,並且取代了林樹梅的角色。亦可看研究者對於曹謹如何興建曹公圳以及他對於臺灣的貢獻都不甚瞭解。曹謹興築曹公圳的影響貢獻,不止在清代鳳山,一直延續到日治時代的初中期,日本人開始在臺灣興建大型水利設施。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臺灣第一循吏-曹謹研究》。


[1]《鳳山縣采訪冊》庚部〈宦蹟〉〈曹謹〉。頁258
[2]《歗雲山人文鈔》(抄本)〈再渡臺灣記〉。頁114-116
[3]《歗雲山人文鈔》(抄本)〈建埤頭城、望樓、礮臺、濬濠溝議〉。頁95
[4]《歗雲山人文鈔》(抄本)〈鳳山縣新舊二城論〉。頁90丁酉除夕自記
[5]明清宮藏台灣檔案匯編》〈循例清庄並稽查平糶等〉第一六○冊。頁237
[6]《歗雲山人文鈔》(抄本)〈與曹懷樸明府論鳳山水利書〉。頁44
[7]《鯤島逸史》第五十一回〈援助官軍菜包老爹得地 屈從匪賊埤圳巧匠喪生〉。頁533
[8]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頁579
[9]《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中卷)〈埤圳設施〉頁340
[10]《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卷)〈文武之宦績〉頁332-334

  『 曹公圳埈成180週年紀念集 』 《 曹謹治臺功績 》(一) 一、出身背景 ( 一 )  家世背景       ( 二 )  中州解元 ( 三 )  大挑一等   一 、 出身背景 ( 一 ) 家世背景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 改 為謹,字懷樸;號定庵。在...